近日,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黃劍教授團隊與軟件學院和機械學院合作,聯合華工科技成功研發“融合多模感知交互的智能分揀系統”,并落地應用。
該系統以“2D視覺+3D建模+AI算法”深度融合為核心,內嵌12大行業定制化算法,通過多模感知與數據處理構建多模態數據集,利用自注意力機制和遷移學習優化算法搭建感知-決策模型,采用迭代控制算法保障機器人執行的柔順性與安全性。該系統能在復雜工業環境中精準定位、隨動抓取海量異形工件,即便1mm以內的零件割縫也可清晰識別,整體識別準確率超99%,重構了工業生產“眼-腦-手”協同范式,為船舶海工、能源裝備等離散型制造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關鍵技術支撐。
當前,船舶海工、工程機械、能源裝備等領域雖已逐步用自動化分揀替代傳統人工作業,但行業痛點仍未徹底解決,嚴重制約智能分揀的工程化應用。一方面,人工分揀遺留的效率與穩定性問題尚未完全突破,部分場景仍依賴人工輔助,重工環境下勞動強度大、疲勞導致的分揀錯誤率高、生產周期延長等問題依舊存在;另一方面,現有自動化系統面臨多重新挑戰:工件特性復雜,異形件、多工藝零件的識別定位難度大;環境感知干擾強,粉塵、光線變化等因素易導致系統成像偏差、識別精度下降;同時安全隱患突出,機器人執行的柔順性不足,易出現碰撞損傷或操作風險。此外,工件整理難度居高不下,不同工件工藝路線復雜、尺寸重量差異顯著,傳統產線固定流程與現有自動化系統的適配性有限,難以滿足料框選擇、碼盤調度的柔性需求,進一步制約企業生產效率提升。
針對行業痛點,“融合多模感知交互的智能分揀系統”從技術突破與功能優化雙維度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,核心技術優勢凸顯。在“看得清”上,憑借弱特征切割件識別定位技術,實現99%識別率、≤0.5s響應時間與≤1mm定位精度,搭配魯棒輪廓提取模型與行業專屬AI檢測模型,超大件檢測準確率達100%,同時大幅降低對環境穩定性的依賴;在“抓得穩”上,依托輪廓與位置信息,通過柔性端拾器開磁算法適配異形零件,結合多機器人協同抓取技術實現40%-60%效率提升,搭配自適應雙臂協同計算與多機控制,抓取成功率穩定在99%,切斷線生成與識別技術更徹底解決行業卡料難題;在“碼得齊”上,基于強化學習的任務決策模型提升分揀效率20%,多約束碼盤調度算法則實現料框利用率提升20%、零件齊套性提升15%。此外,系統開發配置標準化單元站設計,可根據項目需求快速適配應用,高復用性與高擴展性讓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更靈活、成本更低,最終實現復雜工業場景下人員減少80%、效率提升100%的高效柔性分揀目標。
該系統憑借技術創新性與行業價值,已獲得多方高度認可與廣泛應用。目前該成果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,成為“AI + 工業制造”領域的典型案例,向全國展示我國智能制造技術突破;同時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斬獲金獎,充分彰顯我國在工業智能識別領域的自主創新實力。應用層面,技術已成功落地中聯重科、太重集團、蕪湖船廠、新能船業、順特電氣等國家或行業級標桿工廠,助力近百家智能工廠建設。其不僅推動工程機械、船舶海工、能源裝備等行業高質量發展,更以綠色高效的技術特性驅動全球工業綠色轉型,為共筑人類可持續未來提供 “中國方案”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化工機械設備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化工機械設備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2.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化工機械設備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 3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相關新聞
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